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,各领域对创新技术和理念需求迫切。“挑战杯”鼓励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投身科研攻关,培养创新、实践能力,在推动高校教育改革,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。2025年第6期,《中国共青团》杂志联合团中央青年发展部,推出专题《让“挑战杯”的青春脉动助燃新质生产力》,围绕如何进一步办好“挑战杯”,推出一组优秀案例,为各地团组织及时创新团学工作理念,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发展相融合的育人氛围,引领广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、科技进步与行业需求提供借鉴。
“挑战杯”赛事由团中央联合教育部、中国科协等有关单位共同主办,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群体,开展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。赛事举办三十多年来,累计吸引近5000万名大学生参与,发现培育了一大批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的优秀科学家、企业家和高新技术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,是共青团引领广大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重要工作品牌。
2024年11月,第十四届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分别在西安、杭州等地举办,竞赛共吸引全国近2800所高校、300多万名大学生参与。通过举办“一带一路”国际邀请赛,吸引全球60余个国家、504所高校的5000余名国内外青年学子参与;举办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,以“企事业单位发榜、共青团组织动员、青年学生揭榜”方式,面向社会发榜选题56个,吸引2.7万余22名青年投身科研实践,“揭榜”作品6500余件,推动兑现科研奖励支持创新经费850余万元,有力助力科创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。
办赛过程中,注重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战略层面深化创新创业赛事改革,力求面向高校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、做实做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新载体。
一、聚焦“国之大者”引领青年学生投身科技创新
对标“五大发展理念”,重点围绕科技创新、乡村振兴、生态文明、文化创意、社会服务等领域优化顶层设计和赛制架构,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国家重大需求任务。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”,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设置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选题,既涵盖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、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,又覆盖青年助力乡村振兴、绿色发展等社会、民生课题,诸多“揭榜”作品为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。对标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,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学科分类,立足机械与控制、信息技术、数理、生命科学和能源化工五个方向,倡导原始创新,特别鼓励学生对基础学科、小众学科的研究。积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立足赛事承办地浙江、陕西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,举办“秦创原”等专项赛事,开展杭州人才政策推介会,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,支持办赛地与优秀学生、所需人才建立精准联系,直接促进119个项目在办赛地落地转化,带动引进近千名人才。
二、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,优化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氛围
本届比赛中,与中关村科技园、张江科学城、苏州工业园等6个国家级、省级创业园区共建大学生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,6800多个优秀项目获“入孵”资格,推动项目成果加速落地转化。组织开展项目签约对接会、青创训练营、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活动,邀请科技经纪人、创业服务机构、投融资机构全程观摩比赛、观察项目,发动团属基金会、青年企业家协会与各级团组织协同,为创业项目提供全链条服务,全力帮助项目落地转化,当好初创青年“不占股份的合伙人”。通过“发榜”“揭榜”,一大批“发榜”单位就成果转化、就业实习等与参赛团队签约、合作,为参赛学生提供优先录用面试直通和“绿色通道”就业实习岗位等。
三、延展实践育人链条,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贯穿赛事全方位各环节
设立“红色专项”活动板块,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,鼓励支持广大学生重走红色足迹、追溯红色记忆、访谈红色人物、挖掘红色故事、体悟红色文化,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,在“行走的大思政课”中进一步提高能力本领。推动竞赛与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等深度融合,引导学生走向田间地头、走进社区企业、走近基层群众,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、深刻的社会观察发现真情况、真问题,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。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,竞赛期间邀请院士、榜样先锋等优秀群体代表参加系列分享会、报告会等活动,将竞赛打造成为党育人、涵养科学家精神的“嘉年华”,持续激发大学生“请党放心强国有我”的使命担当。
接下来,将继续梳理总结“挑战杯”赛事经验成果,加强系统思考谋划,打造具有国际视野、中国特色、共青团特点的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品牌。坚守为党育人初心,紧扣国家重大战略、重点领域和科技创新堵点卡点优化赛道设置,以竞赛为抓手,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激发创新精神、提升创业能力、投身创业实践。深化“企事业单位提需求、共青团组织广发‘英雄帖’、青年打擂揭榜”办赛模式,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依托赛事构建高校企业学生三方汇智平台,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,提升大局贡献度。认真做好成果落地转化“后半篇文章”,探索建立科学、高效的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工作机制,培育更多市场主体,推动以高质量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。
